聽到別人把"要不要"說成"愛不愛", 年少時只覺得彆扭和不解, 長大後又覺得有點滑稽. 後來明白了, 這種用詞方式揭示出一個事實, 大部份的愛, 只是一種對外在物質或能力的需求.
"愛美貌、愛才華、愛金錢、愛...", 其實可以寫成 "要美貌、要才華、要金錢、要..."
在這種"愛"的氛圍中, 每個人都努力令自己變得更漂亮, 更有才華, 更富有, 努力去增加自己被別人愛上的條件. 物質世界因此而豐富, 但精神世界, 卻在與昔日的比較之下顯得貧乏了.
個體無法擺脫需要, 達至滿足是一切個體存在的因由. 人類發展出心靈個體, 這種個體有著極大的同一化趨勢, 嚮往著一種不可名狀融合. 而只有真愛, 才能令到這種心靈個體達至真正的滿足.
同情心是人類的真情, 富於同情心的給予, 就是一種真愛. 雖然同情心帶有許多想象, 但仍然無法抹去它充實心靈的偉大功績.
2007/05/26 11:47 AM
不知最初婚姻是怎樣的,不過現代的婚姻越來越像一宗買賣交易.相愛著的人希望一同生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為甚麼要有那麼多人去見證? 為甚麼需要那麼隆重的儀式? 我想很可能是對這種一同生活的關係信心不足,需要外力的協助.這和商業上的合作關係不是很相似嗎?
能夠一生一世相愛,婚姻就是多餘的,愛情已經可以讓人不想分離.如果不把婚姻看成是一種合作關係,那為何要有婚姻? 或者問,如果要保證一生一世不得離異,還有多少人會結婚呢?
或者看看離婚率的數字就可能有答案了.
06/02/2007 11:18:57 AM
婚姻不同愛情,沒有愛情也可以建立婚姻關係,以前甚至可以用一隻動物去與另一個人結婚.
婚姻是一種制度,一種形式,恰恰是婚姻提醒關係中的各人,愛已經不是昔日的愛.大部份人是認為從婚姻制度中能夠獲益,才舉行婚禮的,當然不會輕易地離婚,除非在婚姻關係中不再獲得利益,甚或受損了.
每種制度都有它的生命週期,當一種制度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人們就會把它破壞,然後建立起一種新的制度.
05/30/2007 09:06:24 AM
外貌與才華很多時是被愛的外在條件,因為漂亮的外貌反映出良好的健康狀況,才華出眾表示在世上很有競爭優勢.但漂亮的外貌不會長久,出眾的才華隨著環境的變遷也會不如往日,是否意味著這種從外在條件產生的愛不會長久?
愛一個人的才華沒有錯,若只因稀有而愛,是否意味著這種愛不夠牢固? 如果愛才華不是因為它會帶來實際的利益,那愛才華的原因是甚麼呢?
05/27/2007 11:08:59 A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