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是奉獻


看了(Y)貼出Z先生的一篇文章. 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一下愛情, 以及愛情與追求的關係...

我們是一個生命的個體, 要維持個體的存在, 就要有新陳代謝, 也要有所發展. 新陳代謝需要物質, 而發展就需要空間.

有所追求是生命個體的特性. 缺乏物質的時候, 我們首先追求物質的充裕. 當物質充裕了, 我們更努力地追求心靈的滿足, 因而突顯了心靈的空虛.

愛情是兩性之間的互相追求, 兩性都希望從對方得到身心的滿足. 不同的人或不同時候, 所追求的物質和精神有不同的份量, 假如雙方的標準差別太大, 愛情就無從發生, 或者因為出現分歧而令愛情枯萎.

愛情發生在個體之間, 意味著這種愛必有私心. 如果說愛情是一種奉獻, 那是因為追求心靈滿足而把物質作為祭品. 愛情不是單向的感情, 雖然可以不求物質上的回報, 但必會追求精神上的收穫, 沒有這種回報, 感情是不可能發展的. 其實人與人之間沒有不求回報的感情, 因為我們都希望從感情中獲得快樂.

去了解一個人, 就是一種尋求回報的行為. 通過了解, 我們得知靈魂的秘密, 印證了心靈的存在, 解除了孤獨感然後獲得快樂. 從這個角度看, 我們也可以看到相愛的人在追求回報. 沒有成功的了解, 不可能發生真正的愛情.

不過我們的理性還不夠成熟, 雖然對物質的計算已經比較準確, 但仍然無法計算精神上的得著. 看不開的人覺得愛情令人痛苦, 私心太重的人覺得愛情令人失去更多, 而信心不足的人, 則不敢從愛情中尋求自己的需要. 其實應該捨棄的, 只是那種物欲過重的愛情, 因為我們知道物質可以計算, 感情卻難以計算, 感情加上物質, 很可能令感情變得更加糾纏不清.

不容易通過外在的追求去滿足心靈, 這是造成心靈空虛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會發現無論怎樣努力, 都難以填滿心靈這個無底洞, 這種無助感可以令人不知所措. 幸好物質的豐富使我們能夠更多地分享, 也知道了分享能夠迅速地充實心靈. 因此追求心靈分享的愛情, 是人類的一次長足進步.

任何個體都不完美, 其中包括了我們的心靈. 個體要趨於完美, 就必需從外界得到補充. 所以我們不必羞於追求, 更不應鄙視追求. 不斷的追求可以完善我們的人格, 更是生命走向完美的必經途徑.

只有失去了活力的生命才會一無所求, 雖然它會讓人覺得高深難測, 但對世界也毫無用處, 這是生命的一種虛耗.

愛情不是奉獻. 因為愛情, 使人得到刻骨銘心的收穫.


2008/03/09 12:43 PM



這一刻的滿足不代表下一刻滿足,所以滿足和完美一樣,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沒有追求就無所謂滿足和完美了.

在愛情當中,我們的理智處於下風,任憑情感去發揮,是不會想起是否有回報的,所以那時候的付出最像奉獻.

雖然沒有想到要回報,但覺得自己在奉獻.令到有些人在愛情失敗之後會心有不甘,很久才能放得下.

知道愛情不是純粹的奉獻,在愛情來臨之時就會自然得多.

03/10/2008 08:57:21 AM


或者想想一個圓形,那是一種理想狀況,現實中我們看不到一個真正的圓.所謂滿足和完美,也是我們的夢想,我們不斷被吸引,而不斷地去追求,但我們無法到達滿足和完美的境界.我們向著地平線走去,卻無法接近.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圓,也可以創造一種完美,但我們必須記著,那只是我們的精神創造,在精神世界裡我們能夠天馬行空,但在現實世界裡,完美不可能存在,因而我們也不可能獲得真正滿足.

「創造」就是追求夢想,所以滿足和完美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而且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無盡的追求不會創造「空虛」,至多創造了不圓滿.「空虛」是因為創造力無處發揮,沒有著力之點,自然會覺得一切皆「空虛」.

-------------------------------

為甚麼要去除私心呢?我認為要去除私心是一種大執著,如果是為了去除私心,那麼感悟將不會發生,因為感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要去除私心首先就要去除「我」.

而且,私心不是我們覺得去除就可以去除的,對私心的不自覺,只證明我們離覺悟還非常遠.也許還是創造力在作怪,我們創造出一個無我的境地,在那裡我們超脫了,暫時忘記了自己的私心.

只要還是一個個體,我們就有私心,不認清這一點,我們的思想就會經常衝突,如果覺得無私才是完美,那麼我們必定無法去到我們想去地方.

-------------------------------

愛情是真心真意的付出,也會得到真心真意的的回報.雖然沒有期望,但是因為得到回報而令到感情更加深厚.如果這是事實,就意味著回報影響了感情,客觀上愛情就不是一種沒有收穫的奉獻.

如果把愛情看成是一種奉獻,如果雙方都在奉獻,那麼就不知道誰人在接受.如果雙方的生命力都只會流失,愛情也無法繼續.

為甚麼愛情會令人痛苦,我想是因為覺得痛苦的人執著於要對方奉獻,或者執著於要自己作出奉獻,得不到對方的奉獻,或自己無法作出奉獻,就會痛苦萬分.

03/10/2008 10:36:59 PM


完美和滿足是不存在的「終點」,與其說我們追求完美和滿足,不如說在追求創造,也就是追求生命力的發揮.所以「完美」和「滿足」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無限長的線.

在這條無限長的線上,每一點都可以叫做完美,到達任何一點,我們都可以得到滿足,也許這就是完美和滿足的真正意思.

想象是虛構,當虛構出來的事物影響了現實世界,這時虛構才變得實在.所以,對現實世界有清楚的了解,想象與現實才不會脫節.

03/11/2008 08:47:39 AM


有關愛情最現實的問題可能是:你真正愛我嗎? 雖然這條問題很現實,但提出這條問題卻是不現實的做法.

2008/03/11


如果愛情是雙向的行為,任何一方不愛,就不是愛情.那種單向的愛不是愛情,反而更像一種奉獻.按照我的說法,愛情是雙方都付出,雙方都在接受.因為我沒有把愛情看成是沒有回報的奉獻.

依據上兩點,可以說愛情是真心的付出,但不能說愛情是奉獻,因為奉獻是沒有回報的付出.

一方變心的那種痛苦,是愛情完結的痛苦,不是在愛情當中感受到的那種痛苦.

因愛情完結而痛苦是不捨,而在愛情當中痛苦是因為計較,計較的原因是覺得愛情應該是奉獻,一旦覺得自己或對方做得不足夠,就感到痛苦了.如果不認為愛情是奉獻,當做得不足的時候,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會促成雙方的溝通,然後解決問題.所以健康的愛情應該是沒有痛苦的.

愛情不是奉獻,並不表示雙方會盤算如何得到回報.愛情必定存在私心,但不表示有私心就會失敗.能否成功,端看能否處理好雙方的私心.成功的愛情,是一種私心的平衡.

2008/03/12


不同意"付出就能有回報"這種講法.為了得到回報才去付出,這種付出不一定可以達到目的.而且還有另一種很普遍的付出,是因為我們得到了,我們才付出.觀察愛情,我們可以看到同時存在這兩種付出.

我理解奉獻就是沒有回報的付出,最明顯的例子是對鬼神妖怪的奉獻.如果把回報的意思擴大,對鬼神妖怪的奉獻能夠獲得一種安心,也算回報,那麼奉獻可以說有回報,但這時候說愛情是一種奉獻就會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其實,貢獻已包含了沒有回報這層意思,否則說某人對社會有貢獻,與說某人在社會做買賣就沒有分別.

普通的付出與奉獻,兩者的意思差別很大.普通的付出是一種對等的交易行為,例如支出費用,交電費.而奉獻是一種無條件的付出.很明顯,用奉獻來形容愛情,有點言過其實.因為沒有一定的條件,不會發生愛情.而且,把愛情說成不對等,也很難令人接受.

我認為不健康的愛情才有痛苦.認為計較得失的愛情是一種不健康的愛情,不是因為愛情應該是一種奉獻,是因為我們還不懂得怎樣計較.如果把愛情看成是一種奉獻,反而為計較提供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方法,一旦對方不是無條件的付出,就以為對方不愛自己了.

愛情初期那種患得患失和若即若離,算不上是痛苦.就算勉強說是痛苦,也只像我們吃美味食物時需要用牙力那種痛苦程度.雖苦亦甜,就不是痛苦.

對動物來說,排他是本能.對人來說,排他就是私心在起作用,因為人有理智,在理智之下仍然排他,證明是私心認為排他對自己有好處.另一方面,愛情的排他還表現在感情上,這就不能說是動物的本能了.愛情要求一對一的忠誠,這種排他獨佔的私心其實就是一種計較.不過,計較對方付出多少,這種私心不是愛情獨有,其他感情也有這種私心的表現.

2008/03/13


想象能夠獲得很真切的感受,也由於這個原因,與現實世界脫節的想象是一種危險.

有所求而不去追,可以活得輕鬆,但也不容易得到滿足.不過,能夠輕鬆地活著,保持一種「求」的狀態,也可以是另一種滿足.

難以做到"絕對無",因此一切對「無」的追求,很有機會變成一種執著.從這個觀點看,我們需要的不是無私,而是私心和私心的完美配合.

愛是現實世界中的體驗,離開了體驗,愛只是一種幻想.如果"愛"是帶有私心的個體在世界中的一種實踐,"無私的愛"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

我喜歡先從宏觀去看世界,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後,再去細看每個局部.我也算是一個懶人,會嘗試去找那些一勞永逸的處世方法:)

04/07/2008 01:43:12 PM


我覺得任何感覺或感受都必須借助外界的刺激才能產生,而無法憑空創造,所以精神上的滿足其實與物質有關.有一些滿足感所需的物質刺激不多,還可以自我放大,而另一些滿足感卻需要密集的物質,因此很難獲得.換句話說,需要一些太過依賴物質才能產生的滿足感,只會令人跌下追求物質的深淵,就算最後能夠達到目的,滿足感也被疲累抵銷了大部份,代價太大了.或者對不同滿足感的需要,也是因人而異.

--------------------------------

只喜歡獲得「愛上」的那種感受,不算無私的愛,因為你的私心不讓你去行動,你那些愛的能量沒有發揮,也就是說,那種「愛上」還不是真正的愛.真正有行動的愛,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擁有了,至少會有一種擁有的感覺,更大的機會是佔有了別人的生命時間.

--------------------------------

其實我們都是從局部去開始看世界的,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把自己上升到一個高度,這樣會看得更全面,比較容易消除那些由於局部認識而產生的困惑.喜歡思考的人,也許心路歷程都很相似,不過很羨慕你們這些年輕人,那麼早就能進行深刻的思考.

04/09/2008 07:15:53 PM


可能我們最需要的是看到世界的真實,有了這個基礎,善和美就會隨處可得.對世界的任何歪曲,無論是美化或醜化,都會造成一種惡.

--------------

有一點非常清楚,感情是一種交流,任何感情關係都是生命時間的相互佔有,也可以說是分享.而在自願的關係當中,這種分享是對等的.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會比較容易做到不計較.

--------------

生和死的差別太大了,從這種對照去思考人生,不像是年輕人的思路.我小時候是從大人與小孩、男人與女人、動物與植物這些差別開始,到了20歲左右,才開始思考生與死、愛與恨,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是我的夢醒時分:)

04/10/2008 06:59:45 PM


那我們需要的是顯微鏡和放大鏡:)

怎樣拒絕別人以及怎樣看待別人的拒絕,也是很大的學問.

04/11/2008 07:15:09 PM 


把佔有欲轉化為奉獻,就會失去你所說的那種美.讓創造欲出場,佔有欲退為配角,纔會有一場好戲.

除了欣賞別人的表演,也可成為表演者,告訴別人你所感受到的美.

2008/04/21


有了顯微鏡和放大鏡,外在世界就如一面可以放大影像的鏡子,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05/01/2008 10:12:08 A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