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面埋伏", 思考"佔有慾"與愛的關係. 這些模糊和抽象的東西, 如果理順了會讓人有一種通達的感覺...
劇中有殺死對象的情節. 是的, 愛包含佔有慾, 包括對心與物的佔有. 但從手段來看, 殺死對象並不能佔有對方的心, 所以這種佔有慾近乎獸性. 其實, 要佔有別人的心, 只能夠從分享入手. 我們不能強求別人接受, 也不能對別人的生命有任何的損害, 更要令別人開心快樂. 這是成功的前提.
從佔有的角度看, 如果對象變得非常重要, 甚至沒有人可以替代, 這可能讓愛變得不確定, 因為這表示不容許對象有任何改變. 首先, 沒有人可以替代, 意味著那個對象是唯一的. 但這種唯一, 只在條件固定的情況下才成立, 這就不容對象有變. 換句話說, 假如小妹從接受劉變成不接受劉, 對劉來說, 小妹已經不是之前那個小妹. 因此, 殺死小妹, 就如殺死其他女子沒有多大分別.
從我對真愛的定義去判斷, 劉對小妹沒有真愛, 充其量只有一種對不可多得的物品的佔有心. 基本上, 如果有真愛, 就會盡力令對方快樂地生活. 另外, 真正的愛, 絕不會產生毀滅對象的恨意.
很多時候, 討論都不涉及世界觀之爭, 只是綜合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 這樣討論可以非常有趣, 又可以看到彼此的同與不同, 應該是一個愉快的求真過程. 大家能夠認同一些判斷真愛的基準, 說明大家的人生觀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只是歸納和表達的方式令到差別看起來大了.
有了這一條判斷真愛的基本準則: "基本上, 如果有真愛, 就會盡力令對方快樂地生活." 檢視行為, 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懷著真愛, 只要違反了這條準則, 那些"愛"與真愛就離得很遠. 真正的愛應該是愛著, 而不是曾經愛過. 認同上述的基準, 也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處於愛情當中, 一旦我們自己或對方感受到痛苦, 就可以認定不是真正的愛情.
或者要把人際關係看成是流動資產. 尤其今日的世界, 通過互聯網, 很多人都在尋找合作者, 而且都重視自身的利益.
如果連"真愛"是甚麼也不知, 尋找"真愛"就如瞎子摸象. 既然已經出現"真愛"一詞, 我相信, 每個成熟的人心中, 對"真愛"都會有一些比較接近的理解, 或者感受, 或期望. 不過, "真愛"含有情感的成份, 除了不容易清楚表達, 還會存在不少誤解.
如果連"真愛"是什麼也不知, 誰知道是否真的找到了. 所以最好是先把"真愛"的定義搞清楚, 然後總結出判斷"真愛"的方法. 以後誰人說自己的愛情是或不是"真愛", 只要用標準去檢驗, 就會一目了然.
就算有了比較清晰的定義, 不去實踐也會把"愛"變成空話. 但在這個時代, 也不應該再盲目地實踐了.
在我看來, 真正的愛情只有甜蜜而沒有痛苦. 如果是真正的愛情, 那些"痛苦", 說清楚了其實算不得痛苦. 一旦清楚表明產生了痛苦, 幾乎可以肯定, 已經不是真正的愛情.
沒有愛情, 也會由於自覺不完美而產生"苦". 有了真正的愛情, 反而彌補了不少人生缺憾. 在愛情實踐中嚐到痛苦, 不少是因為對"真愛"的誤解所引起. 其中一個誤解是, 認為愛情是無私的奉獻, 因而引起思想與行為的衝突. 另一個誤解是, 認為愛情的對象應該是唯一和最好. 這個誤解導致對別人或自己的要求過高, 也導致無法接受不完美的對象, 形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每個人獲得愛情的機會都不少, 只要對"真愛"有正確的理解, 就會懂得抓緊機會. 籠統地說,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有多少個選擇, 而在於無需選擇, 這與自由是一致的. 正確理解"幸福, 自由"也有助對"真愛"理解, 這些概念很接近.
滿足佔有欲的代價很大. 也許最初的"愛"只是對自己的珍惜, 然後發展到珍惜佔有物. 佔有別人即是被別人佔有. 人們將心比心, 於是產生了"情", 信賴別人對自己的愛. 有了情, 人與人就能同甘共苦, 不離不棄. 這時候才有義, 有一種責任感.
這樣看來, 愛反而是最基本的東西. 我們從愛自己開始, 然後愛別人和世界.
2008/04/26
2024/04/24 R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