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佔有慾到愛


看"十面埋伏", 思考"佔有慾"與愛的關係. 這些模糊和抽象的東西, 理順了會讓人有一種通達的感覺...

劇中有殺死對象的情節. 是的, 愛包含佔有慾, 包括對心與物的佔有. 但從手段來看, 殺死對象並不能佔有對方的心, 所以這種佔有慾近乎獸性. 其實, 要佔有別人的心, 只能夠從分享入手. 我們不能強求別人接受, 也不能對別人的生命有任何的損害, 更要令別人開心快樂. 這是成功的前提.

從佔有的角度看, 如果對象變得非常重要, 甚至沒有人可以替代, 這可能讓愛變得不確定, 因為這表示不容許對象有任何改變. 首先, 沒有人可以替代, 意味著那個對象是唯一的. 但這種唯一, 只在條件固定的情況下才成立, 這就不容對象有變. 換句話說, 假如小妹從接受劉變成不接受劉, 對劉來說, 小妹已經不是之前那個小妹. 因此, 殺死小妹, 就如殺死其他女子沒有多大分別.

從我對真愛的定義去判斷, 劉對小妹沒有真愛, 充其量只有一種對不可多得的物品的佔有心. 基本上, 如果有真愛, 就會盡力令對方快樂地生活. 另外, 真正的愛, 絕不會產生毀滅對象的恨意.

很多時候, 討論都不涉及世界觀之爭, 只是綜合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 這樣討論可以非常有趣, 又可以看到彼此的同與不同, 應該是一個愉快的求真過程. 大家能夠認同一些判斷真愛的基準, 說明大家的人生觀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只是歸納和表達的方式令到差別看起來大了.

有了這一條判斷真愛的基本準則: "基本上, 如果有真愛, 就會盡力令對方快樂地生活." 檢視行為, 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懷著真愛, 只要違反了這條準則, 那些"愛"與真愛就離得很遠. 真正的愛應該是愛著, 而不是曾經愛過. 認同上述的基準, 也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處於愛情當中, 一旦自己或對方感受到痛苦, 就可以認定不是真正的愛情.

或者要把人際關係看成是流動資產. 尤其今日的世界, 通過互聯網, 很多人都在尋找合作者, 而且都重視自身的利益.

如果連"真愛"是甚麼也不知, 尋找"真愛"就如瞎子摸象. 既然已經出現"真愛"一詞, 我相信, 每個成熟的人心中, 對"真愛"都會有一些比較接近的理解, 或者感受, 或期望, 不過"真愛"含有情感的成份, 除了不容易清楚表達, 還會存在不少誤解.

如果連"真愛"是什麼也不知, 誰知道是否真的找到了. 所以最好是先把"真愛"的定義搞清楚, 然後總結出判斷"真愛"的方法. 以後誰人說自己的愛情是或不是"真愛", 只要用標準去檢驗, 就會一目了然.

就算有了比較清晰的定義, 不去實踐也會把"愛"變成空話. 但在這個時代, 也不應該再盲目地實踐.

在我看來, 真正的愛情只有甜蜜而沒有痛苦, 如果是真正的愛情, 那些"痛苦", 說清楚了其實算不得痛苦. 一旦清楚表明產生了痛苦, 幾乎可以肯定, 已經不是真正的愛情.

沒有愛情, 也會由於自覺不完美而產生"苦", 有了真正的愛情, 反而彌補了不少缺憾. 在愛情實踐中嚐到痛苦, 不少是因為對"真愛"的誤解所引起. 其中一個誤解是, 認為愛情是無私的奉獻, 因而引起思想與行為的衝突. 另一個誤解是, 認為愛情的對象應該是唯一和最好, 這個誤解導致對別人或自己的過高要求, 也導致無法接受不完美的對象, 形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每個人獲得愛情的機會都不少, 對"真愛"有正確的理解, 才懂得抓緊機會. 籠統地說,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有多少個選擇, 而在於無需選擇, 這與自由是一致的. 正確理解"幸福, 自由"也有助對"真愛"理解, 這些概念很接近.

滿足佔有欲的代價很大. 或者最初的愛只是對自己的珍惜, 然後發展到珍惜佔有物. 佔有別人即是被別人佔有. 人們將心比心, 於是產生了情, 信賴別人對自己的愛. 有了情, 人與人就能同甘共苦, 不離不棄. 這時候才有義, 有一種責任感.

這樣看來, 愛反而是最基本的東西. 我們從愛自己開始, 然後愛別人和世界.


2008/04/26
2024/04/24 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