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動到心動


經常看到一個佛家故事, 故事中, 兩個和尚爭論著是風動還是幡動, 惠能大師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而是你們心動." 大師那個年代離我們很久遠了,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已經更深更廣, 似乎我們應該以現代人的眼光, 去看待先賢這句很有啟發性的說話...

故事中, 兩個和尚對客觀事實的了解如瞎子摸象, 一個摸到象的鼻子, 另一個摸到象的耳朵. 風動是幡動的因, 幡動是心動的因, 和尚的心在動, 但他們沒有掌握較為完整的客觀情況, 只是執著於自己的偏見. 和尚心動是大師心動的因, 大師也心動了, 所以惠能大師說破了兩個和尚的盲點.

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志改變, 意味著, 我們可以對世界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關鍵是每個人都要有誠意, 去說出自己看到了甚麼. 一個和尚感覺風動, 另一個和尚看到幡動, 大師知道他們的心在動, 而我們根據人類對世界的認識, 就知道世界的一切都在變動.

人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想法, 一旦把自己的主觀願望當成客觀可行, 就很容易會產生執著. 由風動到幡動到心動, 是一連串自然發生的事件, 只要是有心人, 心就會被感動, 能控制的是心動的程度, 以及動的方向. 如果把大師的說話理解成不要心動, 再以這種思維方式在現實世界中實踐, 不但無法如願, 還可能會變成行尸走肉.

把大師的說話理解成, 世上沒有"善惡,好壞,對錯"的客觀判斷標準, 似乎也會浪費了大師的一番苦心. 惠能大師指出了和尚的盲點, 但沒有說世上無客觀標準, 否則和尚就可以反問, 大師的說法能否作準. 其實, 客觀標準也由人心所構造, 例如善惡, 當大部份人都認為救人性命是善, 害人性命是惡的時候, 判斷善惡的客觀標準就形成了.

也許, 我們可以這樣去領會故事中大師的說話: 在那一刻, 風來了, 然後幡也動了, 而在這一刻, 雖然我們心動, 但不要以為心動就是風動, 或是幡動, 也不要只著眼於風和幡...

有靈敏的心, 就能夠"偵測"到風動, 也能夠"看見"幡動, 更能受到感動, 那是因為我們的心能夠與環境互動. 如果我們的想法能夠切合實際, 就不會是自己一心營造的假像. 因此, 我們的心應該像惠能大師那樣, 時刻都裝著其他人的心... 


2008/05/31 12:27 PM



由風動到幡動到心動,是一連串自然發生的事件,但每個人心的感動程度並不同,堅持自見易成執著。其實大千世界多采多姿,每個人對外境的感受各異,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實無需執著於自己的偏見,放下我執,心就能容納他人。謝謝你給我反思的機會。

05/31/2008 02:42:33 PM (Y)


明白了鏡子的作用,就不會對真假,好壞,對錯有所執著.大家共勉.
貼回那首<晨妝>在這裡,撥開擋住鏡子的紗帳,就會看得到有待梳理的秀髮:)

05/31/2008 06:38:32 P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