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奧修(詩歌與文章)


詩歌具有暗示的作用,比較女性化,而文章比較男性化。文章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邏輯,而詩歌的句子可以矛盾衝突。文章必須很清楚,而詩歌帶著一種朦朧的美。文章只是說出它要說的,而詩歌能夠表達得更深廣。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文章,但要表達那些屬於內心的東西,就會覺得文章有所不足,這時就會使用詩歌。

兩種不同層次的語言表達:一種是文章,另一種是詩歌。文章比較實用,因此變成主要的表達方式,而詩歌就漸漸消失。愛著的時候需要詩歌,當人們要表達愛或死亡,宗教或靈性,就會需要用詩歌了。

由於詩歌漸漸消失,以致人們的情感也漸漸變得貧乏。因為情感是內心的豐盈,而理智總是頭腦的一種不足。用心才能走進生命的深微之處,才能認識宇宙的奧秘。那種概念化以及公式化的語言,是邏輯的語言和客觀的資料,是精確科學的語言,但不是心的語言,不是愛的語言,也不是宗教的語言。

人必須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內心喜悅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人無法只是藉著邏輯和算術來生活,邏輯和算術只是一些工具,不能成為主體。人的頭腦也只能當僕人,作為僕人它可以關顧我們的身體,如果它變成主人而自以為是,生命就會有危險。

客觀科學的語言用於描述事實,盡量描述事物的實況,或盡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盡可能精確和明瞭。這是在解謎,在定義事物的邊界。這個就是這個而不是那個。這是水不是水蒸汽也不是冰。 這裡就是這裡而不是那裡。一就是一,二等於二,死的就是死的。這就是事實世界,毫無趣味,是屬於過去的。

我們不可能活在事實世界裡,因為那樣無法放鬆。實際上,只活在事實世界毫無意義,因為在那裡花朵會失去了美,它不過是植物學上的一個事實,愛也會失去了光輝,它也不過是生物學上的一個事實。所有事實都是死氣沉沉的,那裡無法真正活著。

描述事實的語言很有用,但我們要將整個心都掏出來,要說出我們內心的感受,那些隱藏著的,幾乎不可名狀的東西,因此我們不能使用這種語言。

如果從沒感到文章式語言的不足,這個人就的確很貧乏。如果一個人很不幸沒有這種感覺,那表示這個人從來沒有感受到愛,沒有感受過片刻的寧靜,還不知道甚麼是喜悅。雖然在生活,但不是真正的活著,雖然在走動,但所有姿勢都是沒有意義的動作,只是一件行屍走肉。

如果從沒看過夜晚的滿月,沒有看過眼睛的美麗,沒有真正笑過,甚至也沒有真正哭過,不知道為甚麼流淚,這個人就只是一部機器,工作然後死去,或是生孩子然後死去。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他無法說出為甚麼要活著,也就是,他完全不知道生命的奧秘。

文章式語言有其重要性,但它無法滿足我們的終極需要,那些慶祝的需要,歡欣的需要,跟大自然說話的需要,那些守望的需要,相愛的需要,一起玩耍的需要。這些人類特有的需要,都無法通過它來滿足。一個人唯有生活在終極的需要裡,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用文章式語言去表達內心的東西,關於愛﹑死亡﹑宗教或靈性的東西,不僅很不足夠而且還很不準確。在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使用文章式語言,將會漸漸遠離靈性,失去所有的美和意義。

若用了錯誤的語言去表達內心,就會陷在那個錯誤中。因為頭腦是透過語言來運作的,它只知道那些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那些可以很清楚地去思考的東西。因此,只使用文章式的語言,將丟失心中那些非常微妙的感受,將會變得越來越像頑石,而越來越不能感知花朵的美。

幸好還有另一種語言,它是一個古老的結構,深深地隱藏在文章式語言的背後,它是無法真正被說出的語言。是的,詩歌就是這種無法真正說出的語言。說不出但還是必須說出,因為有一種內在的迫切,要把心中的話說出來。這就要用詩歌去表達,去說出那些難以言說的東西。

那些能夠說出來的東西,可以透過文章來表達,但如果我們沒有詩歌,如何表達那些說不出的東西呢?詩歌就是為了不沉默而使用的語言,用它能夠表達悲哀和歡樂。

有時候很想把感受說出來,但卻說不出話。這時也許淚水或笑聲能表達更多,也許姿勢或沉默能表達更多,而所有的淚水和笑聲,姿勢和沉默,都可以包含在詩歌裡面。

如果只是去讀就不能了解詩歌。不是說不能用思維去了解,那些意思很明顯。但明顯的意思仍然來自文字,並不是詩歌的真正意思。我們必須等待,必須以祈禱的心境去重複誦念。突然間會感到一個旋律,這就是詩歌隱藏著的意思了。

不是第一次閱讀所了解的意思,也不知道真正的意思何時出現。所以有些人早晚都在誦念經文,隨著重複的次數增加,有些感覺生起,然後就會感到那個旋律了。當我們感到那個旋律,才算是知道了詩歌的真意,才算是進入了詩歌的感性層面。很多詩歌無法被理解,只能聽到看到,只能去感受。

不要總是用理智去了解,而要用深深的愛和同情去交融,去跟它們遊戲。慢慢地,就能知道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那些不能用普通語言傳達的,或者是想說而無法說出來的東西。


2009/10/21 10:27:07 PM

2022/06/30 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