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生命, 受環境的薰陶, 加上社會的約束, 培養出我們的人格. 這個人格是我們的自我, 它讓我們的心靈顯得獨一無二...
也許每個人都曾經覺得孤單, 這種感覺源於天性被自我所遮蔽. 把時間消磨於一些事情上, 可以暫時忽略孤單的感覺. 投身到事業中, 用成就感取代孤獨感, 或以眾多輕微的認同來代替深深的認同, 也許能讓人暫時忘記寂寞.
可是, 這個過程也令自我變得更加臃腫, 漸漸埋沒了我們的天性. 自我像盔甲又像面具, 有著堅強和軟弱雙重面向. 在寂寞中不吭一聲, 默默地忍受那種煎熬, 這是堅強的一面. 而防止別人看到自己的孤獨, 這是軟弱. 自我, 意味著一個人帶著恐懼去忍受痛苦. 久而久之, 我們就會把自我當成了天性, 反而對自己的天性覺得陌生了.
天性與生俱來, 自我只是一種教養. 慈悲心是天性, 為謀取自己的利益而關注別人的感受, 這是教養. 天性對環境比較敏感, 自我對環境通常產生幻想; 天性是清純的內在智慧, 自我只是堆積起來的習慣; 天性只畏懼死亡, 自我卻畏懼別人的眼光; 天性是環境的一份子, 自我卻要保持一種獨特的身份, 因而經常唯我獨尊, 與環境對立.
當自我與天性產生衝突, 內心就會感到孤獨和痛苦. 唯有重新關注自己的天性, 才能發現這些內在矛盾, 找到孤獨和痛苦的根源. 否則, 就只好把"我就是我"當成了標準的答案.
內心的痛苦驅使人去尋找解決方法. 然而, 進入了喧鬧的環境, 內心在這種襯托之下寂寞有加; 營營役役, 身心的疲累又使人覺得更加無助; 埋首於哲理思辯, 一連串未解的問題讓人感到空虛; 而進入到信仰之中, 體會到的很可能是"永恆的孤獨".
放下自我, 也許是解除內心衝突的唯一途徑. 也唯有不畏懼心靈受傷, 才能放下心理上的盔甲和面具, 才能讓天性完整地呈現出來. 天性代表自己的喜好和興趣, 永遠都不會丟失. 所以, 最需要的不是去保存天性, 而是讓它自然顯現.
看清自己的天性, 能減少與環境的衝突, 也能發現真情趣. 放下自我, 天性就有機會與其他人的天性融合. 那些從小接受的教養, 我們就把它留作紀念吧.
2010/04/24 10:08 PM
天性必須由意識去保護.
2022/10/11 11:41 A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