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紀錄


◆父母

兒女長大後也是別人的父母,所以父母的心情都能體諒的。前幾天我母親和弟妹來探望我們,他們沒提起父親,我也忘了問候。平時我也會向母親打聽父親的身體情況。

人老了都會固執,有點像小孩子。我對孩子的看法是,盡量給他們自由,不要給他們壓力,他們需要說話的時候就用心聆聽,給他們回應。

對父母沒有什麼好計較,只是我本身也是不多說話的人,沒有事情就靜靜的。

上週末到父母家,父親在午睡。母親給我看了幾條微信,感覺你們在網上也很活躍。我父親好像也有發言,估計還是老調子,說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

我也試過把母親氣哭了。

小時候能感受母親的孤獨,不過對父親從來都沒有恨意。幾年前我對母親說,很慶幸父親不在身邊,令我沒有沾染男人的壞習性。

兩三年前有次在談話間父親發怒,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回敬(但不是真怒),所以不算是與父親紅過臉。

其實,一個人活得自由自在,對任何人都不會有恨,更加不會恨父母的。

一個人心中有愛,就不會損害別人,而且身邊的所有人都會從他那裡得益。從愛心透出來的東西,會比珍惜更有價值。

世事有對錯,但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分得清,所以有時沒必要爭論。比對錯更重要的是真假,做人做事都要出於真心,盡量做到真實,我覺得這是原則。父母也是朋友,友誼貴在坦誠。這點我覺得很多父母都未必能做得到。

有空去看望一下父母,是應份的,去看望父母能令自己舒暢,就更值得去。


◆做人

做人難是因為不懂人生道理。為自己活著必須顧及別人,別人快樂自己才能真正快樂。我們無法脫離所有人而活著,因此我們必須令別人也過得開心。

父母養育兒女是天職,或說是他們自己選擇那樣做的。兒女再養兒女。兒女照顧父母是社會責任,但現時社會仍未給予老人足夠的照顧,所以做兒女會比較幸苦。

人學懂思考就能預測將來、有意識地做事,對別人的好才是真好。盡人事信天命有點無奈,把思想理順反而能夠讓自己真正舒暢。

到了一定年紀思想都會多,思考得當就會進步。


◆看法

我母親沒事的,人都這樣,說自己事情的時候,越想越擔心。其實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想象,與事實相差很遠。

在我的印像中,母親是個沒什麼想法的女人,走路快,有點急躁。年輕時她可能對孤獨不自知,反而我這個做兒子的有點感覺。可能是我自己感覺孤獨就覺得母親孤獨吧。對我來說,小時候孤獨沒什麼不好,令我多看多聽多想。

事實上,我對父母、姨媽他們的關係怎樣,完全沒有在意,小時候不懂在意,長大後明白事理,更不會在意了。感覺母親對姨媽有點氣。我對姨媽一向都尊重,亦有點同情她。他們的關係是他們的事情,做兒女的沒必要深究。

我父親其實沒有想通,只是覺得他自己小時候缺少父母教導,就想著要在兒女身上彌補。我在人生路上亦算走得不錯,有完整的生活能力,懂是非、能創造,也就說明教育沒問題了。他們的孫女也一樣,有好的生活,能讀書、 能自食其力,就算是教育成功。至於所謂的創傷,都是想象出來的。我能明白他們的心情,他們之所以為子虛烏有的東西而憂傷,是因為他們想不通人生世事,也因為他們的人際關係不符合他們自己的要求。


◆愛

真愛不是要求,而是給予自由。沒有要求,明白和理解對方,才是真愛。父母傷心憤怒是因為對兒女不理解。沒錯,爹媽情最真,但爹媽的愛未必真。

很多父母對兒女的所謂愛,其實是把兒女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做母親的想兒女永遠在身邊,當父親的要求兒女聽教聽話,否則就不是好兒女,就不愛。真正愛兒女的父母,是真心希望兒女開枝散葉。由於知道自己不一定對,因此儘早培養兒女的獨立能力,讓兒女能夠離開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就無不是的兒女。父母兒女不需要說多謝的,更無須原諒什麼。大家需要的是通情達理,坦誠相對。

我們都是別人的兒女,也是別人的父母,道理會懂的。要令父母開心,就要幫助他們思考,真正的開心都要想通之後才會有。

近來我母親學寫電郵,那是好開始。不因年紀老而懶惰,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這樣老人家也能活得多姿多彩。


◆生活

時代進步,物質已經比較豐裕,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如不能去除舊觀念,人際關係的發展仍會有障礙。

老人家養生之道首要是心靈健康,看透世情,不執著,去除壞習慣。其次是身體健康,飲食方面,少吃粉面飯,多吃蔬果,少吃油膩,多吃蛋白質,不煙不酒。

香港還有墨汁賣,墨棒和墨硯應該也有,不過可能要走多幾間文具店。

愛好是從小培養的,不過愛好其實也是一種習慣和執著。一般說的愛好,有不少都不健康,寫字畫畫算是很好的。

老人家還是可以有創造的,覺得自己對社會仍然有用,就不會悲觀和空虛,感覺仍有將來就放得下自己的過去。

創造從思考開始,其實年輕人也一樣。


2015/07/26 16:0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