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獨處


平靜、孤獨地吸煙,正是無法閒下來的表現。這不是真正的獨處。吸煙要動口動手,能把煩心事暫時忘記,正好逃避。煩心事大多與別人有關,在睡夢中還是有機會再經歷的。

真正的朋友是靈魂伴侶,就像溪流與河流相連,一起通往大海,有這種連結才有永恆可言。時間是屬於所有心靈的,無法被獨佔。試圖獨佔只會引起紛爭,放棄獨佔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追求獨處的人最自我,因為他試圖獨佔時間而拒絕其他人。這意味著他的靈魂帶著厚厚的外殼。

我們無法直接面對自己,都是從別人的反映中看到自己的。不想讓自己停下來面對別人,是無法面對鏡子的表現,因為那些鏡子把自己照得很難看。要逃避自我,是自我在逃避現實時的想法。人無法不面對其他人,即使不見面,心中仍會想著其他人的。把逃避別人扭曲成逃避自我,是因為在獨處的時候,自我仍然放不下那些討厭的鏡子。

需要以獨處來消化世界,是一種封閉。分享更有意義,把所看所想與別人分享,更容易理解,就如我們吞下的食物,與細菌分享才得以消化一樣。分享食物會有好胃口,分享思想才會有豐富的心靈。胃口在飢渴時管不了甚麼滋味,心靈在空虛時分不清真假。因此,高品質的分享才能讓身心康寧。

一旦獨處變成生活的必須,也就變成了性格的一部份。必須獨處的時候,就是不喜交往的時候,也是容易發怒的時候。如果想像自己缺乏獨處,並形容為災難,那就變成一種妄想,也是對交往的恐懼。

讀者與作者因時空錯開而無法交流,因此閱讀是單向的,有時不是收入而是支出。寫作除了思考,更重要的是表達。然而,寫作可以是灌輸、發洩,也可以是為利益而作。即使是信仰,也是向沒有回應的虛空作出祈求,更加是單向的。

另一方面,害怕獨處的深層原因是害怕孤獨。能否獨處,也反映一個人有否靈魂伴侶,因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是很難獨處的,而真正的靈魂伴侶則能夠給人足夠的安全感。然而,能夠成為真正的靈魂伴侶,源於靈魂外殼的淺薄而不是厚重。因為沒有外殼的阻隔,靈魂才能連結,才能讓人真正擺脫孤獨。

人生不可缺少的不是獨處,而是與活生生的愛人面對面、友善、無拘束地交流。與別人談話是交流,與自己談話是思考。思考不罕見,但不懂思考卻有很多。唯有正確思考,勤於思考才能建立核心精神,才會有真正的獨處能力。

其實,自由的靈魂不需要獨處,因為連結其他靈魂才是它的意義所在。與獨處相反,交往是付出生命時間、給予別人空間。所以是一種愛心。

感到寂寞的獨處不算獨處,因為心思仍在別人身上。真正的靈魂生活也不是獨處,而是和別的靈魂在一起,身體是否單獨,都不影響靈魂的交融。獨處無疑是一種能力,但交往是更大的能力。所有人都不缺的獨處的機會,因此我們缺的是溝通,更缺的是靈魂層面的交流。


09/05/2015 09:26 PM

2025/06/22 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