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248) 尋找解除痛苦的方法


生命必有痛楚,我們從出生開始,各種痛楚不計其數。有學走路時的跌跌碰碰、有病痛,還有運動時產生的傷痛。但生命不一定有苦楚,沒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它們沒有苦。

傷痛能產生苦楚,想象中的傷害也能產生苦楚,都是因為我們有一個需要守護的自我。我們可以把身體看成自我,也可以把心靈看成自我,或把兩者組合成一個自我,總之我們要守護這個自我免受傷害。一旦覺得自我受傷,就會聯想到自我的消失,於是悲苦之情湧出,我們感概人生是苦。

感覺到生命之苦,是一個大進步,因為看到生命的一些實相。生命會受傷、會死亡,而活著卻必須求生。我們會想到要忘記痛苦,但大腦對痛苦卻有偏好,因為忘掉痛苦會讓生命更為危險。我們也會想到去解除痛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平靜地面對傷痛,然後思考它帶來苦楚機制。不要隱藏痛苦,也不要試圖忘記,而要揭開和認識它,進而擺脫它。

聯想到自我的消失,痛苦才得以產生,因而我們可以經由忘我而讓痛苦減輕。忘我地生活,是讓自己的生活切合生命的意義,一切以生命的利益為依歸,讓意識作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忘我,人的智慧將會變得澄明和具足,這時的生命最有保障,最不容易受到傷害,因而對死亡的擔心最少。

不處於死亡的恐懼之中,人就能平靜和單獨,就能放開一切,包括放開物質和感情,而能免於孤獨。而死亡就是那個絕對的孤獨,是它使人恐懼而產生痛苦的。變得平靜,我們就容易獲得喜悅,就算在痛楚之中,沒有苦楚引致的悲哀,我們甚至能感受到痛快。

而要達到忘我的境界,只須從那種獲取的心態轉變為給予的心態。我們能與別人共享所有,能與細菌病毒共享自己的身體,不再有獨佔之心。

當我們從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外在,轉變為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積極地尋找有關生命的答案,就會發現:自我縮少了,意識增加了,對死亡及其意義也更加清楚,而悲苦之情也不知不覺地隱去了。









圖片取自網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