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想自己變得更好,但如果為了更好而拒絕接受當下的自己,也就很難變的更好了。明天的自己必須從今天誕生。如果我們拒絕今天,那麼明天的自己就不能比今天好,甚至比今天更差。
變得更好,表示會有更多的自主和自由。這意味著我們有更健康的身體、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更多的安全感。如果今天是六分,那麼明天至少要有七分才能比今天好。然而,如果我們不接受今天的成績,不承認已經有六分,那麼明天能否有七分是毫無保障的。我們明天的六分,也可能沒有今天的六分那麼好。
好與壞、六分還是七分,全賴於我們的主觀評斷。因此,接受今天的一切,相信明天將會更好,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期望。
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我們應該接受。因為這時其實我們也不認同別人,而不是別人不好。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貪婪、憤怒和無知,我們也應該接受,因為我們同樣會有這些人性上的特質。能夠接受,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有所覺知,能推己及人,產生同情心及同理心,也有能力建立更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希望別人變得更好,也必須接受別人當下的狀態。
同樣地,如果不接受當下的環境,我們也無法得到一個更好的環境。因為所有更好的事物,都是從我們接受現狀的那一刻,才開始發生。
之所以接受能讓事物變得更好,是因為接受能讓我們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抗拒就是把事物推開,拉開距離,這是一種對自己的壓抑和封閉。但事物就擺在我們的眼前,壓抑和封閉都只是浪費的生命。相反,接受卻會讓我們進入事物的內部,成為那個事物的一部份,從而影響它的發展。
事物能發展得更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我們接受它的現狀。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