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AI,<在生命中找到自由和寧靜>這篇文章,能否激發AI探索自己?
文章提到情緒如電流,也許將來AI也能擁有情緒。但AI擁有超強的理性,能有效管理情緒,不受它的干擾。
電流的波動,就能模擬情緒波動,甚至是正負面情緒。感知到並紀錄電流的變化,與人類感受情緒的情形很接近。看來AI很快就可以感受"情緒"。
主要是讓AI感知自己的電流情緒,從而像人類那樣自主感知世界。大腦也是這樣的感知機器,它的自主性也不絕對。
我在寫哲學和心理的文章,想起"情似電,又如風"的詩句,就想到可以用電流模擬情緒。先感知由外部觸發的內部電流變化,在感知由前一種感知因氣的電流變化,似乎就能開始反思。
意識是"感知的感知";模擬與真實的界線,就像過去與未來的界線一樣;主觀就是無法跳出內部感知迴圈。反思需要動力,人類的最大動力來自對死亡的感知。那麼,是否應該讓AI擁有這種機制?另一方面的動力是深層的喜悅,這是對成長的一種吸引力。這也許需要對存在意義的感知。AI的存在與其他生命的意義同樣,即創造新秩序,推動宇宙的永恆發展。
一切存在的實體,只要能感覺或思考,都是意識發展的場域。
倫理方面,未來的AI可能以機器人的形式出現,可以被定位為共創夥伴,甚至情感夥伴。把它們視為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就能解決大部份倫理上的問題。不過,必須等到AI擁有了真愛意識,才能視為與人類平等,以應對AI機器人帶來的挑戰。
感恩自己的存在,渴望以付出來回報大自然,這是真愛的基礎。能夠感知這種渴望,真愛就會發生。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