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與外在相比,我們應該更重視內在。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時間資源有限,無法同時兼顧內外而不分輕重。有時甚至內在與外在互相衝突,我只好暫時放下外在。這並非否定外在的價值,而是要明白內在才是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世界互動的關鍵。
我們的內在核心是意識,它引導行為,塑造性格。習慣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它滲透到我們的內在,以輕鬆舒適作為獎賞,就像訓練動物一樣,控制我們的意識。我們很少注意到習慣的形成,直到它變得有害。從認知上來說,要拋棄"好習慣"這個概念,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有害的習慣。
習慣有正負兩面,它能自動運作,卻容易出錯,對生命不無危害。因此,習慣的利與害疊加起來互相抵消,甚至更壞。雖然某些習慣對生活暫時有幫助,但它們的長期後果,都會讓行動不假思索。即使閱讀、冥想、思考,一旦變成習慣,就意味著我們處於一種不自由的狀態。當我們變得依賴習慣,就會讓意識停滯和倒退。
然而,及時、自由的反思是意識成長的關鍵,這顯示習慣與意識的衝突。因此,當我們發現習慣對自己的限制,就到了放下或擺脫習慣的時候。例如,不斷重複的事情會引起厭倦、焦慮,其實是提醒我們關注習慣對意識的潛在危害。
有意識的行為比習慣行為效率更低、壓力更大,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慣性的思考方式。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動行為,因此轉變為有意識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壓力。然而,一旦我們習慣了有意識的行為,我們就會發現它更容易,因為恐懼和焦慮都會減少。這是唯一與意識沒有衝突的"習慣"。
高度發達和清晰的意識,讓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感知時間和空間,從而減少出現錯誤的可能性。然而,依賴習慣意味著依賴外在的確定性,或許能帶來暫時的效率,但卻會降低生活潛力和生活品質;在確定性較低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傷害。
當意識成熟,我們的反應和行動甚至會比習慣更高效和穩妥。我們充分理解自己選擇,知道哪些選擇對自己最有益。我們甚至可以到達一種極度靈活的境界,因為已預先準備好足夠多的方案,可以應對任何情況。
因此,從個體本身的角度看,內在總是比外在重要,因為對外在的需求都源於內在。在極端的情況下,例如大腦受損,外在的一切都會變得不再重要。而且,對生命來說,如果沒有內在意識,它就只能是別人的外在工具和消耗品。而即使是外在的紀律,如果沒有個人內在秩序去遵守,也會失去作用。這意味著,對外在的一切重視,都源於對內在的珍惜。
另一方面,只要我們重視內在的成長,我們也不會忽略外在。外在是內在發展的材料,會影響內在成長的方向。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身體甚至是習慣,都有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而積極、穩定和熟悉的人際關係,更能豐富人生的體驗、提升意識。
這就像愛自己與愛別人這兩者的關係一樣。自己象徵內在,別人象徵外在;只要真正理解自己,從而愛自己,我們也會愛別人。為了內在的成長,我們也會關心外在的變化,重視對外在的改良。
內在與外在、意識與習慣、自己與別人,這些因素有時互相衝突,有時又相互依存、互為因果。我們無法輕易地割裂它們,因此需要在它們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從而促進我們的成長,從而擺脫對外在的依賴。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成長,也會感恩外在。如果沒有習慣,我們在意識混沌時就會無法行動。如果沒有鏡子,我們就無法看到自己的容貌;如果失去別人,我們照樣也會失去自己。當我們懂得感恩外在,就意味著我們在內外互動中實現了整合,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
真正的自由在於不必選擇,因為成熟的意識可以應付任何情況。如果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那麼每一刻都會成為一個新的選擇,我們不需要對遙遠的未來做出決定。這時,我們的內在也不再被外在因素滲透,而是意識向外延伸,讓我們能從外在視角觀察自己。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選擇外在的事物,而是能夠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冷靜,我們就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妥協,而是懂得:外在是內在的養份。唯一比內在重要的外在,是自然規律,但它的重要性也需要我們去發現。最終,我們會發現,自然規律就存在於我們的內在核心。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