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誠的愛是給予自由。因此,如果真正愛自己,我們就會擺脫習慣的束縛,透過解讀情緒準確理解外界,用意識與別人建立互助關係。這種愛不僅讓自己成長,也與別人互相促進。
解讀情緒,目的是由意識決定如何行動,而不是跟隨慣性。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情緒的來源——是來自外界的刺激,還是來自自己的思維?
除了直接感官刺激可以引發情緒,我們的思維也是情緒的發生器。最明顯是簡單二元思維,會讓我們處於被迫選擇的狀態,引發大量的負面情緒。
我們繼承了原始生命的"戰或逃"二元模式,並將這種緊急模式擴展成非黑即白的判斷,應用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中。如果在思考初期即引入這種模式,就會讓自己感到受束縛。
二元思維會強化自我保護,成為自我中心的滋養。如果只看到"好與壞"、"對與錯"的選項,為維護自己的形象或價值觀,我們會傾向認為自己好、自已對。這種自我保護讓我們無法客觀看待自己和別人,並陷入二元困境。選擇"戰"會引起衝突,選擇"逃"則不利自己成長。
要詳細解讀情緒,平靜地做決定,首先要擺脫這種二元思維,讓自己回復自由狀態。這意味著我們不處於極端,而是處於生命的平衡與統一。
生命的意義是生存和連結。因此,以生命意義作指引,必然是意識選擇的最大傾向。這時,我們自然理解情緒帶來的訊息,讓內心的衝突減至最少。
解讀情緒,就像拆解和分析雜亂的資料,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洞見。智慧是情緒與理性的和諧結合,它會產生一種強大的意識,讓我們做出對生命最有利的選擇。
人生各方面的智慧,都與情緒息息相關。越能與情緒和諧相處、越能利用情緒,我們成長就越快,更容易學習和掌握其他知識。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問自己:為什麼喜好?為什麼厭惡?不斷細分、詳細解讀之後,如果仍然願意,做。如果不願意,不做。二元思維應該在最後階段才應用。
在社會實踐上,我們可以首先有意識地解讀自己的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當我們互相協助,就能實現這種情緒智慧,更有勇氣改變環境。
情緒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語言。只要我們積極調動自己的情緒,就能與其他生命連結。人與人的關係更是這樣,當情緒連結起來,意識就能融合為一個動態的整體,產生巨大的變革力量。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