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創: 借手的人


借手的人 - 琴徒的幻想與思考


靜谷深山,有一座小鎮。鎮上住著一位年輕琴徒,名叫阿嶺。自幼,他便聽老人講起「無弦大師」的傳說:那位琴聖彈琴時不需琴弦,只憑十指在虛空一劃,便能令飛鳥停翅、溪水止聲,天地寂然,只餘心跳與樂音共鳴。

阿嶺渴望成為那樣的人。可他的手指粗短僵硬,怎麼練都像在劈柴而非撫弦。夜深人靜,他常練到燈油燃盡,琴聲仍舊磕絆不堪。

某日黃昏,他坐在溪邊,琴置膝上,凝望水中倒影,忽生一念:

「若能借無弦大師的手,哪怕只借一天,我願付出一切。」

他閉眼幻想:那雙修長的手覆在自己掌上,指尖帶風,音階如珍珠滾落,錯音不再,斷弦不再。他幾乎笑出聲來。

此時,一位白髮老者自林間而來,靜靜坐在他身旁,仿佛早已等待。

「你在想什麼?」老者低聲問。

阿嶺毫不隱瞞,將「借手」的念頭道出。

老者微笑:「你想借手,可以。但先答我三問。」

「請說。」

「第一,這事『可以』做到嗎?」

阿嶺答:「夢裡可以,神通裡也可以。」

「好。第二,你『能夠』做到嗎?若大師之手此刻接在你腕上,你能彈出他的曲子嗎?」

阿嶺張口卻無聲。他望見水中自己的影子:肩窄背駝,雙手佈滿厚繭與裂痕。若真接上那雙神手,恐怕第一音未出,便被自己的笨拙折斷。

他低下頭,沉默良久。

老者聲音更輕,似風過松針:「第三問,你心裡已在問了。」

阿嶺啞聲道:「若連手、心法、悟性、數十年的痛與淚都一併借來,那……彈琴的還是『我』嗎?」

老者不答,只凝視著他。溪水潺潺,夕陽將兩人影子拉長。

阿嶺忽然笑了,眼中卻有淚。他起身,深深一揖:「多謝。我已明白。」

老者點頭,轉身入林,不再回望。

自那日後,鎮上人見阿嶺的燈火夜夜長明。錯音依舊,斷弦依舊,但他不再摔琴、不再咒罵,只將每一次失敗當作新的起點。

十年後,靜谷迎來眾多外地琴師。他們技藝高絕,卻皆願繞道聽阿嶺一曲。

阿嶺的琴聲並不驚世,無鳥停翅,無水止聲;然而聽過的人皆言,那琴聲如一雙布滿厚繭卻溫暖的手,輕輕落在肩上,將心中躁動與哀傷一一撫平。

有人問他:「你如何練至此境?」

阿嶺笑舉雙手,粗糙滿是舊傷:「我曾想借神手,後來才懂,真正能借的,唯有『思考』。手是自己的,路是自己的,痛也是自己的——唯有把別人的路想透,走起來才不迷失。」

自此,靜谷流傳一句俗諺:

「神手不可借,神思可借。」

阿嶺的琴聲,年復一年,在山谷迴盪,如溪水長流,不息不止。



這篇故事延伸自<三重思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