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宇宙最初是"有"一樣,生命最初只有"接受"。"無"是我們觀察宇宙時創造的一種概念,"拒絕"是我們品嘗生命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當我們將視野收回宇宙之初、生命之初,內心的衝突就會逐漸消散。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可以反思,問題是否由本能或習慣所引起。面對空虛失落,我們可以回歸意識,體會意義的絕對性。
"無"源於不認識"有","拒絕"源於忘記了"接受"。於是,控制欲生起,化為情緒湧出,與外界發生衝突。
挫折之所以成為挫折,就像一段聲音引起頭痛。這其實是因拒絕而引起的。我們將聲音定義為噪音,但定義並非事物的本質。只要我們不強行解讀那些聲音,頭痛就會舒緩。
如果我們不斷拒絕,甚至會引起身體更大的反應,例如嘔吐。這種對外物的拒絕,最終會演化成對生命的拒絕、對存在的拒絕。
因此,我們與外界的相處方式,不應是"對立",而應是"和應"。若非出於理解的需要,對立只是無意識的反射,和應才是真正吻合"存在與連結"的行動。
即使我們將事物定義為"挫折、噪音",只要記得"存在、接受"才是本質,就能全部轉化為成長的養份。
這就像一首歌,如果你不強求它完美,它就會變成美妙的背景音樂。這是不可多得的陪伴。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