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種覺察練習,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它的原理,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冥想並不是要清除所有雜念,而是學會利用任一個念頭,達成意識的專注,不被其他念頭分心。因此,停留在觀察階段會進展緩慢,需要對念頭進行深入解讀,我們才能快速達到專注狀態。
白天,專注的重點是自己的生命,以及外界當前的現實。夜晚的專注,是放下外界、放下身體,專注體驗夢境中的一切。
冥想處於現實與夢幻的交界。這時,我們專注自己的內心,細緻解讀當下的情緒。雜念是一些情緒訊息,當我們開始解讀念頭,專注就會發生。
解讀情緒或念頭可從帖標籤開始。如果比較清晰,可將情緒細分;如果不清晰,可簡單地標上"A、B"等。接著尋找它們的來源,從而發現自己的欲望,再繼續探索,最終會發現自己的真正需要。
如果用雞蛋來比喻人的心靈,那麼習慣就是蛋殼,情緒就是蛋白,意識就是蛋黃。這意味著,情緒同時塑造習慣和滋養意識。
這也讓人看到,習慣其實是脆弱的,外界的變化往往讓它無所適從。另一方面,這種脆弱也為意識提供了破殼而出的機會。
在解讀情緒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真正的自己,那是一個來為生命分憂解愁的意識。這會讓我們收獲一種喜悅,讓情緒平靜下來。這種喜悅是意識之樂,是我們最深層的幸福。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