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與理性是心智中一組強大的二元工具,但用進廢退。我們需要同時運用這兩個工具,才能保持它們的平衡。讓心智保持流動,我們的成長和蛻變才有保證。
偏向感性或理性,都是從小形成的習慣,需要我們有意識去打破。以某件事的成功作為人生的目標,是一個感性的設定,它繼承了情緒的不確定,無法成為真正的目標。人生目標必須結合理性。因此,某事情的成功與否,只能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某一點,而意識的成長和融合,才是對目標的真正接近。這意味著,成功和失敗是平等的,它們是一對二元,表面對立,卻能互相轉化,或相輔相成。當我們融合到這對二元中,就能實現真正的成長。
以買彩票為例,我們應該重視如何提高中獎的機會,理解中獎的邏輯,並管理自己的預算,放下期望,而不是關注中獎本身。這樣,無論輸贏,我們都能成長,並從中獲得喜悅。
對感性系統的訓練,我們可以將情緒轉化為藝術創作,充分利用它的動力,為思考注入靈感。對理性系統的訓練,則可以多思考生命的各種現象,發現規律,增強意識。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創造更多感性與理性合作的機會,例如深度交流、隱喻式思考、詩詞創作等。
為此,我們應該更多記憶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更少記憶事件的獨特細節。這樣,事件的脈絡就會記得更牢固。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讓情緒將事情的因果深刻,而不是將事情本身深刻。如果反過來,我們不僅更容易忘記細節,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也會忘記。
這就像相對音準(首調)和絕對音準(固調)的組合。相對音準讓我們更快記得一首樂曲的旋律,而絕對音準則讓我們更容易還原它的細節。然而,我們需要更準確預測未來,卻不需要準確還原過去的經歷。
不執著以具體經歷定義自己,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事件不重要,它已成為永恆的過去;事件之間的關係最重要,它能開創無限的未來。
這是一種超越時空而獲得自由和方式。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這個由過去事件拼湊的形象,就能更輕盈地面對生與死的轉化。這也提醒我們應該盡快走出自我中心,在身體死亡前覺悟,從生命中蛻變。
過去人們常感嘆:理解萬歲!帶著對關係的理解,我們不會失去情感,反而能更快與新環境建立和諧的關係,獲得新鮮的體驗。這種理性,就是感性最忠實的伴侶。
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可以轉移大腦的記憶。但具體事件的細節會阻塞通道、佔據資源,甚至造成混亂和浪費。如果我們只轉移對世界的理解,過程會變得更有效率、對未來更有意義。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