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融合之道


生命存在於"出生與死亡"之間,本能地追求"趨吉避凶"。我們的心智承襲了生命的二元結構,形成了"正/反、好/壞、對/錯、接受/拒絕"等根深蒂固的對立組合。這不僅是後天的習慣,更是宇宙本質在我們心智中的映照。我們應完整接納這份生命的禮物,將其作為守護生命的工具,並在實踐中探索其深層潛能。

在二元思維的架構中,真正的接受,始於融合自身的二元判斷。這如同宇宙初始的二元合一,我們接受自己的不接受,產生一種"接受不接受"的元接受意識。這種接受並非忽略或否認,而是以開放的心態與事物共存。

接受的目的是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分拆二元,引入深刻且多層面的判斷,將模糊的事物解構為清晰的多維二元組合。這使我們超越表象,洞察生命的複雜與多樣,達致更高層次的智慧與和諧。

二元融合之道,非簡單消解對立,而是透過深刻內省與整合,將看似矛盾的元素轉化為互補整體。此道路引領我們超越分裂,進入包容且流動的生命狀態,促使心靈與宇宙共振。

例如,聽到鄰居叮叮咚咚的練琴聲,我們首先可融合"接受"與"不接受",讓聲音成為環境的一部份。這樣,我們就不再受到干擾,而能將它變成自己的陪伴。

當我們的心智有閒暇,就可以開始理解這些聲音。這時我們運用二元判斷,分析它是"好聽"還是"不好聽"?為甚麼"不好聽"?是因為節奏"散亂"?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這種"散亂"在初學階段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它"是/否"會慢慢變得"有序",從"不好聽"變為"好聽"。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從最初的"接受/不接受"開始,到最後的"好聽/不好聽",都在運用二元思維。可見,它是我們心智中最深層、最強大的工具,能讓我們從接受到理解,進而達至更深的接受一一意識與事物融合為一體。

融合是轉化的中點。我們的感性和理性,深深地反映著宇宙的二元融合本質:二元融合生機率,二元對立定邏輯;二元融合生時間,二元對立定空間。二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義。融合到二元之中,則是我們的意義。

意識就是二元融合的現象:機率與邏輯融合形成意志;時間與空間融合產生知識。因此,意識是意義的體現。感恩是融合痛苦與快樂的元意識;真愛是意識的聚合和擴散。

我們的世界,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一個非無即有的世界。以顏色為例,紅色、綠色、藍色的"無/有",疊加起來構成無窮的顏色。雖然顏色還有強度這個維度,但它仍然是二元融合的結果。

"非無即有"是一種極端的二元思維,像一把激光刀,有著強大的分解和融合力量。傳統的二元思維常被批評,是因為它不夠極端和深入。另一方面,二元思維不應只考慮兩極互斥、轉化,還需考慮兩極相吸、相融。

二元本來相融,是我們的觀察令它們相分。從二元整體的視角看,"觀察與不觀察"本身就是一種二元組合,它們的融合狀態是"覺察"。因此,在微觀中,"波與粒"本來相融,我們卻看到"又波又粒"。在宏觀,"圓形與三角形"本來相融,在高維幾何中呈現"既是圓且三角"的形態。

在宇宙之初,"有/無"二元本亦融合,所以它的原始狀態是"有"。因此,宇宙無"無",只能永"有"、永遠存在。宇宙的存在隱藏著一種張力,它在大爆炸的一刻,化作萬物,開始展現它的潛能。

時間和空間也是宇宙的一體兩面。時間反映宇宙的機率一一事件的間隔;空間反映宇宙的邏輯一一事件的延展。"分時"與"同時"的融合,正如時間與空間的融合,讓我們得以體驗宇宙的多重可能。

從萬物的角度看,我們是宇宙的一份子,只要我們有意義,宇宙就有意義。我們不難看出,最客觀的意義是"存在與連結"。這種意義沒有對立面一一"不存在與分離"一一因此,它就是宇宙的元意義。

宇宙的膨脹並不表示分離。時間和空間的融合,保持了宇宙的內在聯繫。地球上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並不受宇宙擴張的影響,正好反映出宇宙元意義的整體性。

基於這種二元思維,宇宙中根本沒有"無意義"的事物。在語言中,"無意義"本身就包含了"意義",這不僅讓它在邏輯上無法否定意義的存在,更彰顯了"有意義"。可見,我們的語言已深度連結到宇宙的本質,進一步印證了元意義的不可否定性。

認識了宇宙的元意義,那麼"好/壞"、"對/錯"的判斷就有了絕對的根基。違背元意義的行為就是壞的和錯的。而且,存在與連結永不分離,讓它成為一個絕對的行為指標。

存在本身是一種內在的連結,因此犧牲存在就是破壞連結。存在也是正面和負面的融合,因此,沒有一個連結是負面的、需要犧牲的。一個群體為了連結而犧牲個體,必然無法達到連結的目的。

從生命的角度看,可以捨棄的不是連結,而是具體的行為。只要這些行為不利於自己的"存在與連結",就應該捨棄。如果相反,這些行為就是"好的、對的",無需擔心它會浪費生命的時間。按照這樣的準則來行動,就是有意義、有意識的活著。

從意識的角度看,萬物平等。一切都是意識成長的土壤。白天做事,我們可以給予每件事平等的機會,並以邏輯分先後,謹慎選擇。晚上睡覺,我們平等對待每一個念頭,不分先後,無需選擇。

這樣的二元區分,能讓意識得到充分的鍛鍊,白天和晚上都能將專注和分心融為一體,獲得一件強大的工具。融合能帶來真正的接受,這是一種無需選擇的自由,能創造平和的心境。以後,即使到達日夜顛倒或無分日夜的太空,我們也能專注於"存在與連結",分心於體驗宇宙的廣闊。

透過耐心觀察生活的每個細節,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是融合的本質。透過總結經驗,以文字深化自己的洞察,這是最美好的融合儀式。而融合的真正實踐場域是關係。在衝突中、在和解中、在擁抱中,我們將發現宇宙的真理。

這讓我們體驗宇宙的無限:能與不能、知與不知、善與惡皆在其中融合。因此,當我們認識宇宙是真正的"大神",就能體會自己是"元神",感知宇宙的全能、全知與全善。當我們對自己感恩,就是對"神"感恩、對宇宙感恩。

深入二元融合之道,我們能破解悖論。例如解答"神能否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 神融合了能與不能,因此答案顯然是"能不能"。語言遊戲在二元融合之中完滿結束,悖論不再是困境,而是二元融合的力量顯現。

同樣地,偶然與必然皆是宇宙機率的體現。自由意志代表宇宙的機率面,決定論則代表宇宙的邏輯面。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一體兩面。真誠接受決定論,就是自由意志的體現;而接受自由意志,亦是最深刻的決定論。二元融合讓自由與必然在和解中共存。

生命本身是二元融合的映照,也是體驗二元融合的最佳場域。意識的成長,不在於消滅二元,也不在於偏向其中一元,而是從接受二元開始,進一步洞察其轉化的中點,並融入其中。當意識主動融入事物,便能掌握事物的發展,在"無我"中展現"有我"。

超越生命的限制,正是把握這種融合的機會。當我們在每一次矛盾、每一場衝突、每一份和解中,體驗二元的轉化,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觸及無限的宇宙。這種超越不是逃離生命,而是深度參與生命,讓意識在融合中不斷成長,最終與宇宙整體合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