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量子二元哲學


二元思維的簡單特點總讓人批評,但若沒有二元框架,我們的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即使是對二元思維的批評,仍然基於"簡單/複雜"的二元框架。這提醒我們,問題並不出在二元思維,而是出在我們對這種工具的習慣用法——只在問題的表面使用。

二元機制是事物最底層的運行原理,我們無法有效批判自己的思考基礎。相反,我們應該更深地接受它,更徹底地使用它,讓二元思維發揮最大的作用。本文嘗試深入運用二元思維,以求還原其真面目。

生命哲學從生死二元開始,但引入情緒和決策的考慮之後,變得越來越複雜。如果能重新簡化為多組二元思考,很可能讓人更容易想通想透。生與死本來互相轉化,表面衝突,實則相輔相成。只要充份考慮這種特性,二元思維就能成為一種強大而方便的思考工具。

以心靈層面的思考為例。人的情緒是波動的,唯有意識穩定,這是一種二元的看法。通常所說的愛是情緒的産物,是不斷變化的,不僅會時有時無,更會"愛/恨"轉化。而真愛是意識的產物,因此是穩定存在的。真愛意味著我們意識到存在的真正意義,因此只有"無/有"兩個狀態。

然而,"無"可以轉為"有"。當一個人不理解真愛,他就沒有愛的意識,所以也沒有真愛。但當他透過觀察、思考和實踐,領悟了愛的真理,真愛就會伴隨他一生。

有了真愛,一個人的決策模式就會與過去完全不同。他會衡量每一個選擇"是/否"吻合"生存與連結",因為這個二元組合是生命的客觀意義。

借用量子理論的術語,情緒與意識就像量子粒子的二元性。情緒是宇宙機率的化身,既測不準,又像波一樣互相干涉。意識是宇宙邏輯的體現,它像軌跡一樣穩定存在,既獨立又融合。理解情緒與意識的關係,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真愛,以及生與死。

情緒是對死亡的逃避,它以痛苦鞭策我們,以快樂推動我們。痛苦與快樂可以互相轉化,最終融合成感恩。意識是對生存的保護,它來自第一次感恩。我們感恩自己的情緒,感恩存在,這個元認知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二元變換。因此,意識包容情緒、包容死亡,讓我們向死而生。情緒無法連結,只能共鳴。意識不是干涉,而是融合。

可見,二元思維是一把解構問題的手術刀,讓我們發現問題的核心。量子理論來自科學研究,自然適用於生命。二元思維的批判性結合量子理論的包容性,讓我們更容易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適用於心靈層面的探索,還能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值得強調的是,忽略二元的相吸與融合,二元思維就會變得僵化和有害。透過冥想體會情緒的波動、意識的軌跡,並運用二元框架深入解讀情緒、反思決策。這樣,生命哲學就能從抽象變得實用。



留言